沈帥青:要子女獨立成長 溝通勝操縱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9/02/27 14:4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獲今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《包寶寶》,在短短8分鐘內生動地描述華裔家長的溺愛與苦心,引起各地華人共鳴。不少父母傾向凡事替孩子作主,但此類育兒方式難以培養孩子獨立人格,亦可能損害親子關係。

《包寶寶》中的女主角是一名開包子店的華裔女性,她有一天發現她做的其中一個包子「活了過來」,遂將其當做親生兒子照顧。她對包子疼愛有加,但方式或欠佳,例如擔心其受傷而禁止其踢球,及嘗試窺探其私隱。但隨着包子長大,性格愈趨反叛,兩者矛盾日益加劇,直到包子最後一次回家,只為收拾行李、帶上母親不認可的女朋友離開。她悲憤交加,將包子塞進口中吃掉。

該短片能得獎的原因之一,便是其對傳統華人育兒觀念的描繪,加拿大華裔女導演石之予亦表示短片靈感來自自己的童年。英國傳媒《Digital Spy》則表示,《包寶寶》讓各地亞裔及華裔人士落淚,卻讓不少白人摸不着頭腦,不明白短片想帶出甚麼信息。

「怪獸家長」及「虎媽」固然並非華人社會獨有,卻甚能象徵華人育兒方式。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家Eva Pomerantz的研究發現,中國父母比起歐美及非洲家長的育兒態度,更着緊於心理控制,例如命令子女聽話、子女不從則對其羞辱。

Pomerantz解釋,中國家長比起其他地區的家長更傾向將個人價值建基於子女身上,即所謂「將希望寄託於子女」;此外,中國文化重視面子,家長或因熱衷攀比而對子女更有要求。

幼兒自小便背負大人的期望,或有助他們取得佳績及保持上進心,但這類育兒方式的害處不容忽視。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Cecilia Cheung表示,家長過分介入孩子生活,會增加兒童的心理壓力,導致焦慮及抑鬱之餘,亦無助他們培養解難和抗逆能力。

本港主流社會皆是華裔,傳統育兒方式的影響更值得本地家長深思。保誠保險前年的調查發現,香港的親子關係在100分中只得34分,遠低於亞洲平均分48分。家長缺乏陪伴子女,53%不能每周陪子女學習,卻有89%會為他們安排過多補習等課外活動。中大教授林漢明也曾撰文表示,自己看到不少家長比孩子更緊張收生成績及面試內容等,笑言是否應該讓家長入學。

《包寶寶》中的媽媽在吃掉兒子後,才發現自己只是發了一場噩夢,但受其啟發,決定主動改變態度,與兒子溝通,這也是短片想帶出的信息。孩子是獨立的個體,也有自己的思想,過分操縱子女人生,無異將其吞噬,家長與其要求順從,不如給予陪伴、適量放手,才能促進親子關係。

有效改善親子關係方法

  • 講故事:美國加州大學一項實驗中,發現家長在孩子睡前講故事20分鐘,可改善孩子語言能力,更因鼓勵交流而有助促進親子關係
  • 傾閒偈: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提出,家長過分關注子女學業可損關係,應每周騰出至少1小時,與子女閒聊他們感興趣的話題,例如遊戲和運動
  • 齊食飯: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早年發現,每周與父母共進晚餐5至7次的兒童,在考試中取得A或B級的比率高於每周與父母共餐零至2次的兒童

撰文 : 沈帥青